米香渐远
八十年代的粮店,宛如一座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神秘殿堂,清甜的米香总是肆意飘散,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。扎得严严实实的麻袋,安静地躺在木质的木箱里,箱中的新米闪烁着柔和的象牙色光泽,那温润的色泽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馈赠。每当煮饭之时,袅袅白气裹挟着浓郁的米脂香,如同调皮的精灵,欢快地从厨房中弥漫而出。街坊四邻的鼻子仿佛被施了魔法,最为识货,那熟悉而诱人的香气,瞬间便能勾起人们心底对美食的渴望。那时的稻种名为 “老来青”,它是江南水田里经过岁月洗礼、自然选育出的珍贵品种。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,沉甸甸的稻穗谦逊地垂在田埂之间,像是在向大地母亲致敬。它们不慌不忙,悠悠然要足足晒够一百二十个晴天,才肯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。煮好的米粒颗颗油润透亮,仿佛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,即便是隔夜的冷饭,也依然裹着柔韧的米芯,口感绝佳。
农技站那灰扑扑的墙上,“广积粮” 的标语虽已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,却依旧顽强地残留着,见证着往昔的岁月。而农民们,怀着对传统味道的执着与眷恋,偷偷在自家留出了一块宝贵的自留地。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,他们摒弃了尿素的快速催长,只依靠着草木灰与塘泥这些最质朴的肥料。在他们精心的照料下,稻杆如同被注入了神奇的力量,奋力地蹿得比孩子还要高。秋收时节,脱粒机发出 “突突” 的轰鸣声,仿佛在奏响一曲丰收的赞歌。金雨般纷纷洒落的谷粒里,总是混杂着青壳蚂蚱,它们也像是在为这场丰收添一份别样的生机。这样收获的糙米,只需碾三遍便被仔细地装袋,米糠上的油星子牢牢地粘在布袋之上,用它来煮粥,煮好后便能在粥面上浮起一层金黄诱人的油膜,让人看了便垂涎欲滴。
如今,超市里的珍珠米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,颗颗晶莹剔透,宛如细碎的美玉。先进的电饭煲能够精确控温,却怎么也焖不出当年那令人魂牵梦绕的米油香。杂交稻种的出现,使得亩产达到了千斤之高,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。然而,在追求产量的过程中,直链淀粉含量被精准调配,科学的力量虽强大,却在不经意间抹去了那点带着自然野性、任性的糯软口感。在太湖边,有一位朴实的老农,他默默守着一亩珍贵的胭脂稻。霜降过后,稻穗红得夺目,如同一簇簇艳丽的珊瑚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舂米的时候,整个屋子瞬间腾起粉色的霞雾,老农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骄傲的神情,他喃喃说道:“这,才是土地该有的脾气啊。”
时光匆匆流转,灶台上那曾经乌黑发亮的铝锅,早已被各种智能厨具所取代。这些崭新的厨具功能繁多,操作便捷,却唯独缺失了那股柴火燃烧时散发的独特香气。那股柴火香,如同一个时光的符号,永远地封存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。或许,并不是米本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是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,我们的舌头被太多纷繁复杂的滋味所宠溺,变得愈发迟钝,再也尝不出那缕穿越漫长时光、带着岁月痕迹的朴素清甜。
扫描上方二维码,解锁手机端阅读之旅!
🏷️标签:暂无标签
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chencong.blog/mi-xiang-jian-yuan.html版权声明:除非另有明确标注,本文章《米香渐远》系 蔥籽 独立创作之成果。任何对该文章的转载行为,均需以链接形式准确标明本文原始地址,以确保原创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与维护。本文章遵循《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4.0国际(CC BY-NC-ND 4.0)》许可协议进行授权,望各相关方严格遵守该协议条款,共同营造规范、有序的知识传播与共享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