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节

 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,春节刚过,迎来的便是中国传统节日 —— 元宵节。
 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 “宵”,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,也是一元复始、大地回春之时,人们对此加以庆祝,这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。元宵节又称为 “上元节”。
  按中国民间传统,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,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。出门赏月、燃灯放焰、喜猜灯谜、共吃元宵,阖家团聚、同庆佳节,其乐融融。
  元宵节也称灯节,元宵燃灯的风俗始于汉朝,到了唐代,赏灯活动愈发兴盛,皇宫里、街道上处处挂灯,还会搭建高大的灯轮、灯楼和灯树。唐朝大诗人卢照邻在《十五夜观灯》中描述元宵节燃灯盛况:“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”
  宋代对元宵节更为重视,赏灯活动更加热闹,持续 5 天,灯的样式也更丰富。明代连续赏灯 10 天,是中国历时最长的灯节。清代赏灯活动虽只有 3 天,但规模宏大、盛况空前,除燃灯外,还放烟花助兴。
  “猜灯谜” 又叫 “打灯谜”,是宋朝时在元宵节后增加的活动。南宋时,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便制谜,猜谜者众多。起初,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且饶有趣味,所以在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。
  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。元宵由糯米制成,有实心的,也有带馅的。馅包括豆沙、白糖、山楂、各类果料等,食用时煮、煎、蒸、炸均可。起初,这种食物被称为 “浮圆子”,后来又叫 “汤团” 或 “汤圆”,这些名称与 “团圆” 字音相近,取团圆之意,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、和睦幸福,人们也借此怀念离别的亲人,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 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 “走百病” 的习俗,又称 “烤百病”“散百病”,参与者多为妇女,她们结伴而行,或走墙边,或过桥,或走郊外,目的是驱病除灾。
  随着时间推移,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,不少地方在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、耍狮子、踩高跷、划旱船、扭秧歌、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。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,不仅在海峡两岸盛行,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。

元宵节-01

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

 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存在,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。明帝推崇佛教,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做法,便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,还令士族庶民都挂灯。此后,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盛大节日,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、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。
  汉文帝时,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汉武帝时,“太一神” 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之神)。司马迁创建 “太初历” 时,就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
  另有一说,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 “三元说”: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别为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乐,所以上元节要燃灯。
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随历史发展而延长、扩展。就节期长短而言,汉代仅一天,到唐代为三天,宋代长达五天,明代从初八点灯,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,共十天。与春节相接,白昼为市,热闹非凡,夜间燃灯,蔚为壮观,尤其是那些精巧、多彩的灯火,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。至清代,又增加了舞龙、舞狮、跑旱船、踩高跷、扭秧歌等 “百戏” 内容,只是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。

 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,民间还有几种有趣传说:

  关于灯的传说

  传说很久以前,凶禽猛兽众多,四处伤害人畜,人们便组织起来抵御。有一只神鸟因迷路降落人间,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。天帝得知后震怒,立即传旨,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,把人间人畜财产全部烧死。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,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,便冒着生命危险,偷偷驾祥云来到人间,将消息告知人们。众人听闻,如遭雷击,吓得不知所措。许久,才有一位老人想出办法,他说:“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这三天,每户人家都在家中张灯结彩、点响爆竹、燃放烟火。这样一来,天帝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。”
  大家纷纷点头,各自准备。到了正月十五晚上,天帝往下一看,只见人间一片红光,响声震天,连续三个夜晚皆是如此,以为是大火燃烧,心中大喜。人们因此保住了生命和财产。为纪念这次成功,此后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、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。

  汉文帝时为纪念 “平吕” 而设

 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 “平吕” 而设。汉高祖刘邦死后,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。惠帝生性懦弱、优柔寡断,大权逐渐落入吕后手中。汉惠帝病死后,吕后独揽朝政,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,朝中老臣和刘氏宗室虽深感愤慨,但因惧怕吕后残暴,敢怒不敢言。
  吕后病死后,诸吕惶惶不安,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。于是,他们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,共谋作乱之事,企图彻底夺取刘氏江山。
  此事传到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,刘襄为保刘氏江山,决定起兵讨伐诸吕,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、陈平取得联系,设计解除了吕禄兵权,“诸吕之乱” 最终被彻底平定。
  平乱之后,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,称汉文帝。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,便把平息 “诸吕之乱” 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,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。从此,正月十五成为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——“闹元宵”。

元宵节-02

 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

  这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: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,他善良又风趣。有一年冬天,下了几天大雪,东方朔到御花园为武帝折梅花。刚进园门,便发现一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。东方朔急忙上前阻拦,并询问原因。原来,这个宫女名叫元宵,家中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。自从进宫后,她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。每年腊尽春来之时,她就更加思念家人,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,不如一死了之。东方朔听后深感同情,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。
  一天,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。不少人争着向他占卜求卦,不料,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 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 的签语。一时间,长安城内人心惶惶。人们纷纷求问解灾之法。东方朔说:“正月十三日傍晚,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,她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,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,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。” 说完,扔下一张红帖后离去。老百姓拿起红帖,赶忙送到皇宫禀报皇上。
  汉武帝接过一看,只见上面写着:“长安在劫,火焚帝阙,十五天火,焰红宵夜”,他大惊失色,连忙请来足智多谋的东方朔。东方朔假意思索一番后说:“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,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您做汤圆吗?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,万岁焚香上供,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,一起敬奉火神君。再传谕臣民在十五晚上挂灯,满城点鞭炮、放烟火,仿若满城大火,这样就能瞒过玉帝了。此外,通知城外百姓,十五晚上进城观灯,混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。”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,传旨照此办理。
  到了正月十五日,长安城里张灯结彩,游人如织,热闹非凡。宫女元宵的父母带着妹妹进城观灯,当他们看到写有 “元宵” 字样的大宫灯时,惊喜地高喊:“元宵!元宵!” 元宵听到喊声,终于和家人团聚。
  如此热闹一夜后,长安城平安无事。汉武帝大喜,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,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。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,人们便把汤圆称作元宵,这天也就叫做元宵节。

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chencong.blog/Yuan_Xiao_Festival.html
版权声明:除非另有明确标注,本文章《元宵节》系 蔥籽 独立创作之成果。任何对该文章的转载行为,均需以链接形式准确标明本文原始地址,以确保原创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与维护。本文章遵循《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4.0国际(CC BY-NC-ND 4.0)》许可协议进行授权,望各相关方严格遵守该协议条款,共同营造规范、有序的知识传播与共享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