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国家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,对国民健康极为重视,在帮助超重、肥胖人群科学管理体重方面可谓操碎了心。就拿饮食来看,以华东地区为例,当地主食多为大米,湖鲜、河鲜丰富,口味清淡,尽显东方健康膳食特色。在此基础上,一系列专为成人肥胖患者打造的食谱应运而生,它们遵循食养原则,巧妙搭配当地特色食材,既保留传统饮食风味,又科学控盐、油、糖。
  体重管理包含众多科学举措。在控制总能量摄入上,有多种依据不同人群需求的方法可选;饮食方面,保证营养均衡,严控三大宏量营养素比例,少吃高能量食物,倡导清淡饮食与科学进餐;运动坚持中低强度有氧搭配抗阻运动,作息保持规律;还能借助中医 “药食同源” 理论选食药物质辅助。
  国家期望大家能科学减重,稳步推进,设定合理目标,做好自我监测。不同人群在专业指导下,运用这些综合手段,逐步达成并维持健康体重,拥抱更美好的生活。

  1. 控制能量与合理膳食:可基于不同人群能量需要量等多种方式控制总能量摄入,实现能量负平衡以减重。同时合理膳食,保障食物多样、营养素充足,注意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及三餐分配,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膳食减重干预措施。
  2. 饮食选择与限制:少吃油炸食品等高能量食物,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。饮食清淡,严格控制脂肪 / 油、盐、糖摄入,限制饮酒。
  3. 纠正饮食行为:定时定量进餐,规律饮食,重视早餐,避免晚餐过晚及夜宵。不暴饮暴食,控制零食饮料,细嚼慢咽,按蔬菜 - 肉类 - 主食顺序进餐。
  4. 运动与作息:坚持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、抗阻运动为辅的运动原则,增加日常活动,减少静坐和视屏时间。保证每日 7 小时左右睡眠,按昼夜节律作息。
  5. 食养与药物选择:遵循 “药食同源”,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论治选择食药物质。
  6. 安全减重:科学减重需循序渐进,避免过快减重对机体造成损伤。不同人群应在专业指导下减重,设定合理减重目标与速度,注意自我监测体重、食物摄入、身体活动及体脂率、肌肉量变化。

春季食谱1(总能量约1200kcal)
早餐 蒸山药+紫薯(鲜山药【毛重】*80g,紫薯【毛重】80g)
脱脂牛奶(200mL)
香菜水炒蛋(鸡蛋55g,香菜10g)
拍黄瓜(黄瓜80g)
加餐 樱桃番茄(80g)
中餐 杂粮饭(藜麦20g,薏苡仁*20g,大米30g)
蒜香草头(草头130g,大蒜5g)
春笋肉片(春笋80g,瘦肉15g)
盐水虾(明虾【毛重】50g,生姜*5g)
紫菜汤(紫菜【干】5g)
加餐 草莓(80g)
晚餐 燕麦饭(燕麦30g,大米30g)
清炒平菇(平菇【鲜】80g)
凉拌马兰头(香干10g,马兰头100g)
豆豉蒸鲈鱼(鲈鱼60g,生姜*5g,淡豆豉*8g)
西红柿汤(西红柿25g)
油、盐 全天总用量:植物油15g,盐<5g
备注 1.本食谱提供能量约为1200kcal,其中蛋白质62g,碳水化合物167g及脂肪35g;
 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约为:蛋白质20%,碳水化合物53%,脂肪27%。
2.*为食谱中用到的食药物质,如山药、薏苡仁、生姜等。

春季食谱2(总能量约1400kcal)
早餐 贝果汉堡(鸡蛋50g,全麦贝果60g,生菜20g,西红柿30g)
酸奶(200g)
加餐 苹果【毛重】(100g)
中餐 赤豆小米饭(赤小豆*15g,小米10g,粳米35g)
清炒水芹菜(水芹菜120g)
香菇滑鸡(香菇【鲜】40g,鸡腿肉20g)
香拌牛肉(牛肉45g,香菜10g,小米辣3g,生姜*3g,洋葱15g,木
耳【干】5g)
昆布豆腐汤(昆布【干】*5g,嫩豆腐10g)
加餐 火龙果(80g)
晚餐 杂粮饭(黑米15g,粳米30g)
炒芦笋(芦笋100g)
荠菜蘑菇肉片(荠菜120g,口蘑30g,猪瘦肉30g)
菠菜蒸蛋糕(菠菜30g,鸡蛋50g)
竹荪黄瓜汤(竹荪【干】10g,黄瓜30g)
油、盐 全天总用量:植物油20g,盐<5g
备注 1.本食谱提供能量约为1400kcal,其中蛋白质71g,碳水化合物195g及脂肪42g;
 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约为:蛋白质20%,碳水化合物53%,脂肪27%。
2.*为食谱中用到的食药物质,如赤小豆、昆布。

春季食谱3(总能量约1600kcal)
早餐 杂粮粥(酸枣仁*5g,黄豆10g,藜麦5g,糙米20g,玉米粒【干】15g)
脱脂牛奶(250mL)
水炒蛋(鸡蛋50g)
炒青菜(青菜80g)
加餐 桑椹*(90g)
中餐 红薯小米饭(红薯15g,小米10g,粳米30g)
清炒花菜(菜花130g,胡萝卜20g)
茶树菇老鸭(茶树菇【干】30g,鸭肉50g,生姜*5g,白果【干】*5g)
茄汁鱼片(黑鱼40g,生姜*5g)
平菇汤(平菇20g)
加餐 橙子【毛重】(90g)
晚餐 凉拌荞麦面皮(荞麦面皮【熟】110g,牛腱子肉60g,木耳【干】5g,
黄瓜100g,金针菇【鲜】30g,绿豆芽25g,桑叶【鲜】*15g)
紫菜虾皮汤(紫菜【干】5g,虾皮5g)
油、盐 全天总用量:植物油25g,盐<5g
备注 1.本食谱提供能量约为1600kcal,其中蛋白质81g,碳水化合物218g及脂肪50g;
 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约为:蛋白质20%,碳水化合物52%,脂肪28%。
2.*为食谱中用到的食药物质,如酸枣仁、桑椹、生姜等。

  八十年代的粮店,宛如一座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神秘殿堂,清甜的米香总是肆意飘散,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。扎得严严实实的麻袋,安静地躺在木质的木箱里,箱中的新米闪烁着柔和的象牙色光泽,那温润的色泽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馈赠。每当煮饭之时,袅袅白气裹挟着浓郁的米脂香,如同调皮的精灵,欢快地从厨房中弥漫而出。街坊四邻的鼻子仿佛被施了魔法,最为识货,那熟悉而诱人的香气,瞬间便能勾起人们心底对美食的渴望。那时的稻种名为 “老来青”,它是江南水田里经过岁月洗礼、自然选育出的珍贵品种。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,沉甸甸的稻穗谦逊地垂在田埂之间,像是在向大地母亲致敬。它们不慌不忙,悠悠然要足足晒够一百二十个晴天,才肯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。煮好的米粒颗颗油润透亮,仿佛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,即便是隔夜的冷饭,也依然裹着柔韧的米芯,口感绝佳。​
  农技站那灰扑扑的墙上,“广积粮” 的标语虽已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,却依旧顽强地残留着,见证着往昔的岁月。而农民们,怀着对传统味道的执着与眷恋,偷偷在自家留出了一块宝贵的自留地。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,他们摒弃了尿素的快速催长,只依靠着草木灰与塘泥这些最质朴的肥料。在他们精心的照料下,稻杆如同被注入了神奇的力量,奋力地蹿得比孩子还要高。秋收时节,脱粒机发出 “突突” 的轰鸣声,仿佛在奏响一曲丰收的赞歌。金雨般纷纷洒落的谷粒里,总是混杂着青壳蚂蚱,它们也像是在为这场丰收添一份别样的生机。这样收获的糙米,只需碾三遍便被仔细地装袋,米糠上的油星子牢牢地粘在布袋之上,用它来煮粥,煮好后便能在粥面上浮起一层金黄诱人的油膜,让人看了便垂涎欲滴。

米香渐远

  如今,超市里的珍珠米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,颗颗晶莹剔透,宛如细碎的美玉。先进的电饭煲能够精确控温,却怎么也焖不出当年那令人魂牵梦绕的米油香。杂交稻种的出现,使得亩产达到了千斤之高,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。然而,在追求产量的过程中,直链淀粉含量被精准调配,科学的力量虽强大,却在不经意间抹去了那点带着自然野性、任性的糯软口感。在太湖边,有一位朴实的老农,他默默守着一亩珍贵的胭脂稻。霜降过后,稻穗红得夺目,如同一簇簇艳丽的珊瑚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舂米的时候,整个屋子瞬间腾起粉色的霞雾,老农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骄傲的神情,他喃喃说道:“这,才是土地该有的脾气啊。”​
  时光匆匆流转,灶台上那曾经乌黑发亮的铝锅,早已被各种智能厨具所取代。这些崭新的厨具功能繁多,操作便捷,却唯独缺失了那股柴火燃烧时散发的独特香气。那股柴火香,如同一个时光的符号,永远地封存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。或许,并不是米本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是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,我们的舌头被太多纷繁复杂的滋味所宠溺,变得愈发迟钝,再也尝不出那缕穿越漫长时光、带着岁月痕迹的朴素清甜。

  深夜十一点,出租屋的顶灯在墙面上投下冷白的光圈。踮脚够吊柜顶层的调料盒,瓶瓶罐罐互相碰撞出清脆的声响。指尖触到生抽瓶时,预料中的重量并未传来 —— 透明塑料瓶在掌心打了个转,倒出几滴酱油色的残影。
 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,母亲发来的辣椒炒蛋食谱跳出对话框。划过时,"生抽" 二字被阴影吃掉了一半。案板上的杭椒堆成青绿色的小山,她抄起菜刀斜切下去,辛辣的汁水溅在手腕上,像一场没有温度的雨。
  蛋液在碗里打旋时,燃气灶的火苗突然窜起老高。手忙脚乱地倒油,蛋液入锅的瞬间发出滋滋的欢鸣。筷子在热油里搅动,嫩黄的蛋块像春天的云朵般蓬松起来。
  蒜末在锅底爆响时,杭椒段被铲尖挑起又落下。热油裹着辛辣气息扑上面庞,她忽然想起父亲总说的话:"工地食堂的师傅最会省调料,青椒炒鸡蛋能吃出红烧肉的香。"
  手机在灶台震动,母亲的视频请求跳出时,正用筷子夹起最后一块蛋。霓虹灯光透过纱窗,在瓷盘上投下斑驳的光斑。
  "没生抽就多放辣椒。" 母亲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,"你爸当年在工地都是这么吃的。"
  望着碗底被蛋碎擦得发亮的米粒,突然笑出声。窗外的晚风卷着远处烧烤摊的烟火气,把她的笑声吹得忽远忽近。案板上的杭椒蒂还沾着水珠,在月光下闪着细碎的光。

杭椒炒蛋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 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,春节刚过,迎来的便是中国传统节日 —— 元宵节。
 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 “宵”,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,也是一元复始、大地回春之时,人们对此加以庆祝,这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。元宵节又称为 “上元节”。
  按中国民间传统,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,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。出门赏月、燃灯放焰、喜猜灯谜、共吃元宵,阖家团聚、同庆佳节,其乐融融。
  元宵节也称灯节,元宵燃灯的风俗始于汉朝,到了唐代,赏灯活动愈发兴盛,皇宫里、街道上处处挂灯,还会搭建高大的灯轮、灯楼和灯树。唐朝大诗人卢照邻在《十五夜观灯》中描述元宵节燃灯盛况:“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”
  宋代对元宵节更为重视,赏灯活动更加热闹,持续 5 天,灯的样式也更丰富。明代连续赏灯 10 天,是中国历时最长的灯节。清代赏灯活动虽只有 3 天,但规模宏大、盛况空前,除燃灯外,还放烟花助兴。
  “猜灯谜” 又叫 “打灯谜”,是宋朝时在元宵节后增加的活动。南宋时,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便制谜,猜谜者众多。起初,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且饶有趣味,所以在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。
  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。元宵由糯米制成,有实心的,也有带馅的。馅包括豆沙、白糖、山楂、各类果料等,食用时煮、煎、蒸、炸均可。起初,这种食物被称为 “浮圆子”,后来又叫 “汤团” 或 “汤圆”,这些名称与 “团圆” 字音相近,取团圆之意,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、和睦幸福,人们也借此怀念离别的亲人,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 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 “走百病” 的习俗,又称 “烤百病”“散百病”,参与者多为妇女,她们结伴而行,或走墙边,或过桥,或走郊外,目的是驱病除灾。
  随着时间推移,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,不少地方在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、耍狮子、踩高跷、划旱船、扭秧歌、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。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,不仅在海峡两岸盛行,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。

元宵节-01

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

 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存在,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。明帝推崇佛教,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做法,便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,还令士族庶民都挂灯。此后,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盛大节日,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、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。
  汉文帝时,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汉武帝时,“太一神” 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之神)。司马迁创建 “太初历” 时,就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
  另有一说,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 “三元说”: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别为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乐,所以上元节要燃灯。
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随历史发展而延长、扩展。就节期长短而言,汉代仅一天,到唐代为三天,宋代长达五天,明代从初八点灯,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,共十天。与春节相接,白昼为市,热闹非凡,夜间燃灯,蔚为壮观,尤其是那些精巧、多彩的灯火,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。至清代,又增加了舞龙、舞狮、跑旱船、踩高跷、扭秧歌等 “百戏” 内容,只是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  春节,农历正月初一,又称阴历年、“过年”,是我国民间最隆重且热闹非凡的传统节日。春节历史悠久,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。按照我国农历,正月初一古称元日、元辰、元正、元朔、元旦等,俗称年初一。到了民国时期,改用公历,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,农历的一月一日被称为春节。
  春节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,万象复苏、草木更新,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。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、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,早已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。新春到来之际,人们自然要充满喜悦、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。
  千百年来,年俗庆祝活动在人们的传承下变得异常丰富多彩。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年三十,民间称这段时间为 “迎春日” 或 “扫尘日”。春节前扫尘搞卫生,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。
  然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。节前十天左右,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,年货包括鸡鸭鱼肉、茶酒油酱、南北炒货、糖饵果品,都要采买充足,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赠送的礼品。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,准备过年时穿。
  在节前,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,即红纸写成的春联。屋里张贴色彩鲜艳、寓意吉祥的年画,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,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、门神像等,福字还可以倒贴,路人一念福倒了,也就是福气到了,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。

春节01

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。在过去的传说中,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。年一来,树木凋敝,百草不生;年一过,万物生长,鲜花遍地。年如何才能过去呢?需用鞭炮轰,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,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。
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,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,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。过年的前一夜,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,也叫除夕,又叫团圆夜。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,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。除夕晚上,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,欢聚酣饮,共享天伦之乐。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,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,和字就是合;饺子的饺和交谐音,合和交有相聚之意,又取更岁交子之意。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,甜甜的粘粘的年糕,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,步步高。待第一声鸡啼响起,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,街上鞭炮齐鸣,响声此起彼伏,家家喜气洋洋,新的一年开始了。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,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,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,吃团年饭,初二、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,相互拜年,道贺祝福,说些恭贺新喜、恭喜发财、恭喜、过年好等话,还有祭祖等活动。
 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,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,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,耍龙灯,演社火,游花市,逛庙会等习俗。这期间花灯满城,游人满街,热闹非凡,盛况空前,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,春节才算真正结束。
 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,满、蒙古、瑶、壮、白、高山、赫哲、哈尼、达斡尔、侗、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,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,韵味无穷。
春节的由来与传说
  春节和年的概念,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。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 “年”,《说文・禾部》:“年,谷熟也。”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,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,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,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,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,即一年的开始,也叫年。年的名称从周朝开始,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 “元旦”,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,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,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,在政府机关、厂矿、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,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,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。
  1949 年 09 月 27 日,新中国成立,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,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,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,俗称阳历年;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,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 “春节”,俗称阴历年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,一直到正月十五,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。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,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,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、祭奠祖先、除旧布新、迎禧接福、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,活动形式丰富多彩,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。

- 阅读剩余部分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