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太阳抵达黄经 180°,穿过赤道,与地球两极连线垂直,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 “秋分”。古籍《春秋繁露》中记载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”,这一天,全球昼夜时长恰好均分,此后北半球昼渐短、夜渐长,气温缓缓下降,秋意也在微凉的风里愈发醇厚,像一壶慢慢陈酿的酒,每一缕气息都带着时光的温润。​
  秋分的物候,藏着大自然细腻的时序密码。一候 “雷始收声”,夏日里轰鸣的雷声渐渐隐去,天空多了几分沉静;二候 “蛰虫坯户”,土里的小虫开始用泥土封堵洞口,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;三候 “水始涸”,随着降水减少,河流湖泊的水位慢慢下降,露出岸边的碎石与衰草,勾勒出秋日特有的清瘦轮廓。​
  田野间,更是秋分最鲜活的画卷。北方的玉米地一片金黄,饱满的玉米粒裹着浅黄的外衣,被农人掰下后堆成一座座小山;高粱穗子红得像火,在风里轻轻摇晃,仿佛在诉说丰收的喜悦。南方的稻田里,收割机穿梭往来,割断的稻秆整齐地铺在地上,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的清香;田埂边的毛豆荚鼓鼓囊囊,剥开外壳,嫩绿的豆粒透着新鲜,随手煮一碗,便是秋日最朴实的美味。远处的果园里,苹果涨红了脸,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;梨子穿着黄衣裳,咬一口脆甜多汁;石榴则咧开了嘴,露出满肚子晶莹的籽,引得孩童踮着脚伸手去摘。​

金黄水稻田

  秋分的习俗,在不同地域绽放着多样的光彩。除了全国流传的 “竖蛋” 游戏,在北方,有些地区会在秋分这天吃饺子,“秋吃饺子暖”,热乎乎的饺子下肚,仿佛能抵御即将到来的寒意;还有 “送秋牛” 的习俗,民间艺人会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,再配上农夫耕田的图案,制成 “秋牛图”,挨家挨户送去,一边送一边说些吉祥话,祝福人家五谷丰登。在南方,“吃秋菜” 的传统更为盛行,除了野苋菜,人们还会采马齿苋、苦苣等时令蔬菜,或清炒、或做汤,讲究 “吃秋菜,去秋燥”。在广东潮汕地区,秋分这天要 “吃秋桃”,桃肉清甜,吃完后还会把桃核留起来,等到除夕时放在炉上烧化,寓意着祛除一年的晦气。​

  古往今来,文人墨客也总爱为秋分提笔。杜甫写下 “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”,寥寥十字,便将夏去秋来的景致勾勒得淋漓尽致;陆游的 “平分秋色一轮满,长伴云衢千里明”,则把秋分的月色与思念写得细腻动人;而现代诗人穆旦笔下的 “秋天的存在,让我想起了你,我从潮湿的路上走过,看着白霜”,又为秋分添了几分淡淡的惆怅与温柔。这些诗句,就像一颗颗珍珠,串联起人们对秋分的情感与记忆。​

红枫

  如今,虽然城市里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但人们对秋分的感知从未消失。清晨,公园里的老人会迎着微凉的风打太极,脚下的落叶发出轻微的 “沙沙” 声;午后,年轻人会带着野餐垫来到湖边,晒着暖融融的太阳,看湖面波光粼粼,偶尔有落叶飘落在水面,随波轻轻荡漾;傍晚,家家户户的窗户透出暖黄的灯光,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气,或许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秋汤,或许是一盘清甜的水果,都藏着对这个节气的珍视。​
  褪去夏的燥热,远离冬的严寒,秋分是四季里最平和的篇章。它不似深秋那般萧瑟,也没有初秋的燥热残留,只以恰到好处的温度与景致,提醒人们放慢脚步。不妨在这样的日子里,漫步林间,看落叶铺成金色小径,听秋风拂过树梢的声音;或是静坐窗前,泡一杯菊花茶,看茶叶在水中舒展,闻着淡淡的花香,在昼夜均分的宁静里,感受岁月的从容与温柔,也品味生活中那些简单而纯粹的美好。​

标签:二十四节气

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chencong.blog/er-shi-si-jie-qi-qiu-fen.html
版权声明:除非另有明确标注,本文章《二十四节气 - 秋分》系 蔥籽 独立创作之成果。任何对该文章的转载行为,均需以链接形式准确标明本文原始地址,以确保原创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与维护。本文章遵循《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4.0国际(CC BY-NC-ND 4.0)》许可协议进行授权,望各相关方严格遵守该协议条款,共同营造规范、有序的知识传播与共享环境。
扫码访问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