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。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、降雨、物候等方面的变化,古代劳动人民据此安排农事活动。《淮南子・天文训》云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 按《岁时百问》的说法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。故谓之清明。” 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 “清明前后,点瓜种豆”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 的农谚,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。
  然而,清明作为节日,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。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,而节日包含着特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。
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扫墓俗称上坟,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,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扫墓。
  按照旧俗,扫墓时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接着焚化纸钱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唐代诗人杜牧的《清明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 生动地描绘出清明节的特殊氛围。
  清明节,又叫踏青节,按阳历来说,它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,正值春光明媚、草木吐绿之时,是人们春游(古代称踏青)的好时机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。
  直至今日,清明节祭拜祖先、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依然盛行。

清明节-01

 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

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最初是一个重要的节气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所以有 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 的农谚。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期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地,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,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,即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

-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-

 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,春节刚过,迎来的便是中国传统节日 —— 元宵节。
 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 “宵”,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,也是一元复始、大地回春之时,人们对此加以庆祝,这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。元宵节又称为 “上元节”。
  按中国民间传统,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,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。出门赏月、燃灯放焰、喜猜灯谜、共吃元宵,阖家团聚、同庆佳节,其乐融融。
  元宵节也称灯节,元宵燃灯的风俗始于汉朝,到了唐代,赏灯活动愈发兴盛,皇宫里、街道上处处挂灯,还会搭建高大的灯轮、灯楼和灯树。唐朝大诗人卢照邻在《十五夜观灯》中描述元宵节燃灯盛况:“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”
  宋代对元宵节更为重视,赏灯活动更加热闹,持续 5 天,灯的样式也更丰富。明代连续赏灯 10 天,是中国历时最长的灯节。清代赏灯活动虽只有 3 天,但规模宏大、盛况空前,除燃灯外,还放烟花助兴。
  “猜灯谜” 又叫 “打灯谜”,是宋朝时在元宵节后增加的活动。南宋时,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便制谜,猜谜者众多。起初,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且饶有趣味,所以在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。
  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。元宵由糯米制成,有实心的,也有带馅的。馅包括豆沙、白糖、山楂、各类果料等,食用时煮、煎、蒸、炸均可。起初,这种食物被称为 “浮圆子”,后来又叫 “汤团” 或 “汤圆”,这些名称与 “团圆” 字音相近,取团圆之意,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、和睦幸福,人们也借此怀念离别的亲人,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 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 “走百病” 的习俗,又称 “烤百病”“散百病”,参与者多为妇女,她们结伴而行,或走墙边,或过桥,或走郊外,目的是驱病除灾。
  随着时间推移,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,不少地方在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、耍狮子、踩高跷、划旱船、扭秧歌、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。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,不仅在海峡两岸盛行,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。

元宵节-01

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

 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存在,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。明帝推崇佛教,听闻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做法,便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,还令士族庶民都挂灯。此后,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盛大节日,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、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。
  汉文帝时,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汉武帝时,“太一神” 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之神)。司马迁创建 “太初历” 时,就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
  另有一说,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 “三元说”: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别为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乐,所以上元节要燃灯。
 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随历史发展而延长、扩展。就节期长短而言,汉代仅一天,到唐代为三天,宋代长达五天,明代从初八点灯,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,共十天。与春节相接,白昼为市,热闹非凡,夜间燃灯,蔚为壮观,尤其是那些精巧、多彩的灯火,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。至清代,又增加了舞龙、舞狮、跑旱船、踩高跷、扭秧歌等 “百戏” 内容,只是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。

-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-

  春节,农历正月初一,又称阴历年、“过年”,是我国民间最隆重且热闹非凡的传统节日。春节历史悠久,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。按照我国农历,正月初一古称元日、元辰、元正、元朔、元旦等,俗称年初一。到了民国时期,改用公历,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,农历的一月一日被称为春节。
  春节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,万象复苏、草木更新,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。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、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,早已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。新春到来之际,人们自然要充满喜悦、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。
  千百年来,年俗庆祝活动在人们的传承下变得异常丰富多彩。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年三十,民间称这段时间为 “迎春日” 或 “扫尘日”。春节前扫尘搞卫生,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。
  然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。节前十天左右,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,年货包括鸡鸭鱼肉、茶酒油酱、南北炒货、糖饵果品,都要采买充足,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赠送的礼品。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,准备过年时穿。
  在节前,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,即红纸写成的春联。屋里张贴色彩鲜艳、寓意吉祥的年画,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,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、门神像等,福字还可以倒贴,路人一念福倒了,也就是福气到了,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。

春节01

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。在过去的传说中,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。年一来,树木凋敝,百草不生;年一过,万物生长,鲜花遍地。年如何才能过去呢?需用鞭炮轰,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,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。
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,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,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。过年的前一夜,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,也叫除夕,又叫团圆夜。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,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。除夕晚上,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,欢聚酣饮,共享天伦之乐。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,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,和字就是合;饺子的饺和交谐音,合和交有相聚之意,又取更岁交子之意。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,甜甜的粘粘的年糕,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,步步高。待第一声鸡啼响起,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,街上鞭炮齐鸣,响声此起彼伏,家家喜气洋洋,新的一年开始了。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,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,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,吃团年饭,初二、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,相互拜年,道贺祝福,说些恭贺新喜、恭喜发财、恭喜、过年好等话,还有祭祖等活动。
 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,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,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,耍龙灯,演社火,游花市,逛庙会等习俗。这期间花灯满城,游人满街,热闹非凡,盛况空前,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,春节才算真正结束。
 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,满、蒙古、瑶、壮、白、高山、赫哲、哈尼、达斡尔、侗、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,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,韵味无穷。
春节的由来与传说
  春节和年的概念,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。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 “年”,《说文・禾部》:“年,谷熟也。”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,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,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,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,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,即一年的开始,也叫年。年的名称从周朝开始,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 “元旦”,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,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,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,在政府机关、厂矿、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,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,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。
  1949 年 09 月 27 日,新中国成立,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,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,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,俗称阳历年;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,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 “春节”,俗称阴历年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,一直到正月十五,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。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,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,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、祭奠祖先、除旧布新、迎禧接福、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,活动形式丰富多彩,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。

-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-

  农历九月九日,为传统的重阳节。在古老的《易经》中,“六” 被定为阴数,“九” 被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所以叫重阳,也叫重九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,并且很早就开始庆祝这个节日。
 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样且充满浪漫色彩,通常包括出游赏景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。
  九九重阳,因为与 “久久” 同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,有着长久长寿的含义,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。重阳佳节,寓意深远,人们对这个节日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,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贺重阳、咏菊花的诗词佳作。
  如今的重阳节,被赋予了新的内涵。1989 年,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,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,使其成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。全国各机关、团体、街道,往往都会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,或临水嬉戏,或登山健体,让他们的身心都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;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,或为老人准备可口的饮食。

重阳节

  重阳节的起源

  九九重阳,早在春秋战国时的《楚词》中就已提及。屈原的《远游》里写道:“集重阳入帝宫兮,造旬始而观清都”。这里的 “重阳” 指的是天,并非节日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,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
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《九日闲居》诗序文中说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”。这里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。大概在魏晋时期,重阳日就有了饮酒、赏菊的习俗。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。
  到明代,九月重阳时,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,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,以畅秋志,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。

  重阳节的传说

 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,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。
  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有个瘟魔,只要它一出现,家家就有人病倒,天天有人丧命,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残害。
 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,他自己也因病差点丧命。病愈之后,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,决心出去访仙学艺,为民除掉瘟魔。恒景四处访师寻道,走遍各地的名山高士,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,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。恒景不畏艰险,不惧路途遥远,在仙鹤的指引下,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,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。仙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,收留了他,并教给他降妖剑术,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。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,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。
  这一天,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:“明天是九月初九,瘟魔又要出来作恶,你本领已经学成,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。”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、一盅菊花酒,并密授避邪用法,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。
  恒景回到家乡,在九月初九的早晨,按照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,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、一盅菊花酒,做好了降魔的准备。中午时分,随着几声怪叫,瘟魔冲出汝河,但瘟魔刚扑到山下,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,便戛然止步,脸色突变。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,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在剑下。从此,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。梁人吴均在他的《续齐谐记》一书中曾有此记载。
  后来,人们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。另外,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,双九寓意生命长久、健康长寿,所以后来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。

 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,是传统的中秋佳节。此时正值一年秋季的中期,故而被称为中秋。在中国农历中,一年分为四季,每季又分为孟、仲、季三个部分,所以中秋也被称作仲秋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、更亮,因此又被称为 “月夕”“八月节”。此夜,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,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。远在他乡的游子,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,所以,中秋又被称为 “团圆节”。
 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 “秋暮夕月” 的习俗。夕月,即祭拜月神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。会设大香案,摆上月饼、西瓜、苹果、红枣、李子、葡萄等祭品,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。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。在月下,将月亮神像放置在月亮所在的方向,红烛高燃,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,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。切月饼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,包括在家的和在外地的,切出的月饼不能多也不能少,大小要一致。
 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,幼年时曾虔诚拜月,长大后,因其超群品德入宫,但未被宠幸。某年八月十五赏月,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,觉得她美丽出众,后立她为皇后,中秋拜月的习俗由此而来。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,故少女拜月,愿 “貌似嫦娥,面如皓月”。

中秋节_01

  在唐代,中秋赏月、玩月颇为盛行。在北宋京师,八月十五夜,满城人家,不论贫富老小,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,焚香拜月说出心愿,祈求月亮神的保佑。南宋时,民间以月饼相赠,取团圆之意。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、砌宝塔等活动。明清以来,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,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、树中秋、点塔灯、放天灯、走月亮、舞火龙等特殊风俗。
  如今,月下游玩的习俗已不如旧时盛行,但设宴赏月仍很常见,人们把酒问月,庆贺美好的生活,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,与家人 “千里共婵娟”。
  中秋节的习俗众多,形式各异,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- 阅读文章剩余部分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