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,白露通常在公历 9 月 7-9 日交节。此时太阳精准到达黄经 165°,天文学上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结束、仲秋时节开篇。恰如古谚所云 “清风至,白路生”,这一节气堪称秋日细腻特质的集中体现 —— 夏季残留的燥热被清风彻底驱散,气流更显清冽且兼具温润感;夜间水汽受地表降温影响凝结成露,清晨时分铺陈于草木间形成 “白路”,构建出独属于仲秋的雅致意境。​
  从物候成因来看,古人以四时配五行,秋属金、色白,故以 “白” 命名秋露,这一称谓既含五行文化内涵,也贴合露水的视觉特征。进入白露节气后,受太阳辐射减弱、地面辐射散热加快影响,昼夜温差普遍扩大至 10℃以上。夜间地面热量快速散失,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直径 0.1-0.5 毫米的细小水珠,附着于花草枝叶、田间枯草及地表物体表面。清晨时段,清风拂过会带动露滴轻颤,在晨光折射下呈现出 “碎银铺地” 的视觉效果,所谓 “白路生”,正是指露水浸润后泛白的路径,行人穿行其间,可直观感受秋气的清润特质。​

银杏

  白露节气的物候变化具有明确的时序性,古人总结为 “三候”:一候鸿雁来,此时北方冷空气活动渐频,大雁感知气候变迁,集群呈 “人” 字形或 “一” 字形队列南飞,前往南方温暖区域越冬;二候玄鸟归,玄鸟即燕子,作为典型的夏候鸟,其生理节律与气温变化高度同步,此时会陆续离开北方繁殖地,返回南方栖息地;三候群鸟养羞,“羞” 通 “馐”,指鸟类开始频繁觅食,在挂满露水的果树间啄食果实、在田间捕捉昆虫,将食物储存在巢穴或体内,为冬季食物匮乏期做储备。从农事视角看,此阶段田野间稻穗进入蜡熟期,色泽渐黄;棉花进入吐絮期,棉桃陆续开裂;桂花则进入盛花期,香气随清风扩散,与露水的清甜气息交融,构成秋熟时节的典型景致。​
  民间习俗传承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,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。江南地区盛行 “收清露” 习俗,清晨时分人们手持瓷盘,轻接花叶上未被阳光蒸发的露水,中医典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 “甘、寒、无毒”,民间认为饮用或擦拭可明目养颜,兼具实用与养生属性;北方部分地区有 “吃龙眼” 的饮食讲究,白露时节龙眼果肉饱满、糖分积累充足,中医理论中龙眼性温味甘,有补气血、益心神的功效,契合秋季滋补需求;福建、浙江等地还保留 “饮白露茶” 的习惯,此时茶树经过夏季休眠,叶片积累了丰富的氨基酸与茶多酚,取山涧清泉煮制,茶汤口感醇厚回甘,香气更显绵长,成为秋日养生的经典饮品。​

芦苇

  养生实践需严格顺应白露时节的气候特性,遵循 “养阴润燥、防寒保暖” 的原则。气候层面,白露后冷空气活动频次增加,清风渐带凉意,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,需及时增添衣物,尤其注重腹部、脚部等易受凉部位的保暖,避免盲目追求 “秋冻” 导致脾胃虚寒或呼吸道不适;饮食上应侧重滋阴润肺,可选择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莲子等具有润燥功效的食材,搭配小米粥、大米粥等清淡主食食用,平衡秋季干燥气候对身体的影响;运动与情志调节方面,晨起可迎着清风进行散步、打太极等轻度运动,促进肺部通气,帮助肺气随清爽空气舒展;同时需保持心情平和舒畅,避免因秋景萧瑟引发 “悲秋” 情绪,以积极心态适应季节转换。​

标签:

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chencong.blog/er-shi-si-jie-qi-bai-lu.html
版权声明:除非另有明确标注,本文章《二十四节气 - 白露》系 蔥籽 独立创作之成果。任何对该文章的转载行为,均需以链接形式准确标明本文原始地址,以确保原创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与维护。本文章遵循《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4.0国际(CC BY-NC-ND 4.0)》许可协议进行授权,望各相关方严格遵守该协议条款,共同营造规范、有序的知识传播与共享环境。
扫码访问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