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腰痛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:

  【原文】足太阳脉令人腰痛,引项脊尻背如重状;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,春无见血。
  【翻译】腰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,痛时牵引项脊尻背,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,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,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。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。

  【原文】少阳令人腰痛,如以针刺其皮中,循循然不可以俯仰,不可以顾,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,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,夏无见血。
  【翻译】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,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,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,并且不能左右回顾。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,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,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。

  【原文】阳明令人腰痛,不可以顾,顾如有见者,善悲,刺阳明于(骨行)前三痏,上下和之出血,秋无见血。
  【翻译】腰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,颈项不能转动回顾,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,并且容易悲伤,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,并配合上、下巨虚穴刺出其血,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。

  【原文】足少阴令人腰痛,痛引脊内廉,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,春无见血,出血太多,不可复也。
  【翻译】腰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,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,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,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。如果出血太多,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。

  【原文】厥阴之脉,令人腰痛,腰中如张弓弩弦;刺厥阴之脉,在腨踵鱼腹之外,循之累累然,乃刺之,其病令人善言,默默然不慧,刺之三痏。
  【翻译】腰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,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,治疗时应刺阻厥阴的经脉,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,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,就用针刺之,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,可以针刺三次。

  【原文】解脉令人腰痛,痛引肩,目然,时遗溲,刺解脉,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,血变而止。
  【翻译】腰解脉发病使人腰痛,痛时会牵引到肩部,眼睛视物不清,时常遗尿,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(委中穴)外侧的委阳穴处,有血络横见,紫黑盛满,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。

  【原文】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,常如折腰状,善恐,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,刺之血射以黑,见赤血而已。
  【翻译】解脉发病使人腰痛,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,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,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,治疗时应刺解脉,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,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,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。

  【原文】同阴之脉,令人腰痛,痛如小锤居其中,怫然肿;刺同阴之脉,在外踝上绝骨之端,为三痏。
  【翻译】腰同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,痛时胀闷沉重,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,病处突然肿胀,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,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,针三次。

  【原文】阳维之脉,令人腰痛,痛上怫然肿;刺阳维之脉,脉与太阳合腨下间,去地一尺所。衡络之脉,令人腰痛,不可以俛仰,仰则恐仆,得之举重伤腰,衡络绝,恶血归之,刺之在郄阳筋之间,上郄数寸,衡居为二痏出血。
  【翻译】腰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,不可以前俯和后仰,后仰则恐怕跌倒,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,使横络阻绝不通,淤血滞在里。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,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,令其出血。

  【原文】会阴之脉,令人腰痛,痛上漯漯然汗出,汗干令人欲饮,饮已欲走,刺直阳之脉上三痏,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,视其盛者出血。飞阳之脉,令人腰痛,痛上怫怫然,甚则悲以恐;刺飞阳之脉,在内踝上五寸,少阴之前,与阴维之会。
  【翻译】腰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,痛则汗出,汗止则欲饮水,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,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上三次,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,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,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、血络盛满的,刺出其血。(本条经文,注家说法亦颇不一,姑从王冰之说以释之。脱阴为腰痛之文,待考。)

  【原文】昌阳之脉,令人腰痛,痛引膺,目(目巟)(目巟)然,甚则反折,舌卷不能言;刺内筋为二痏,在内踝上大筋前,太阴后,上踝二寸所。
  【翻译】腰昌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,疼痛牵引胸膺部,眼睛视物昏花,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,舌卷短不能言语,治疗时应取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,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,足太阴经的后面,内踝上二寸处。

  【原文】散脉,令人腰痛而热,热甚生烦,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,甚则遗溲;刺散脉,在膝前骨肉分间,络外廉束脉,为三痏。
  【翻译】腰散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,热甚则生心烦,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,甚至会发生遗尿,治疗时应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,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,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,即用针刺三次。

  【原文】肉里之脉,令人腰痛,不可以咳,咳则筋缩急;刺肉里之脉为二痏,在太阳之外,少阳绝骨之后。
  【翻译】腰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,痛得不能咳嗽,咳嗽则筋劢拘急挛缩,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次,其穴在阻太阳的外前方,阻少阳绝骨之端的后面。

  【原文】腰痛侠脊而痛至头,几几然,目(目巟)(目巟)欲僵仆,刺足太阳郄中出血。腰痛上寒,刺足太阳阳明;上热,刺足厥阴;不可以俛仰,刺足少阳;中热而喘,刺足少阴,刺郄中出血。
  【翻译】腰腰痛挟脊背而痛,上连头部拘强不舒,眼睛昏花,好象要跌倒,治疗时应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。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,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,以散阳分之阴邪;有热感觉的,应刺足厥阴经,以去阴中之风热;腰痛不能俯仰的,应刺足少阳经,以转枢机关;若内热而喘促的,应刺足少阴经,以壮水制火,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。

  【原文】腰痛上寒,不可顾,刺足阳明;上热,刺足太阴;中热而喘,刺足少阴。大便难,刺足少阴。少腹满,刺足厥阴。如折,不可以俛仰,不可举,刺足太阳,引脊内廉,刺足少阴。
  【翻译】腰腰痛时,感觉上部寒冷,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,应刺足阳明经;感觉上部火热的,应刺足太阴经;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,应刺足少阴经。大便困难的,应刺足少阴经。少腹胀满的,应刺足厥阴经。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,不能举动的,应刺足太阳经。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,应刺足少阴经。

  【原文】腰痛引少腹控(月少),不可以仰。刺腰尻交者,两髁胂上。以月生死为痏数,发针立已。左取右,右取左。
  【翻译】腰痛时牵引少腹,引动季胁之下,不能后仰,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的下髎穴,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,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,针后会立即见效,并采用左痛刺右侧、右痛刺左侧的方法。


  踏入枫泾古镇,仿佛踏入了一幅被岁月沉淀的江南水乡画卷。

上海枫泾古镇

  刚到古镇入口,一座古朴的牌坊映入眼帘,上面镌刻的 “枫泾” 二字,透着历史的韵味。沿着青石板路前行,脚下的石板在岁月的打磨下光滑而富有质感。路的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,黛瓦白墙的建筑错落有致,木制的门窗散发着古朴的气息。
  古镇的水是其灵魂所在。河道蜿蜒,河水清澈,一艘艘乌篷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。坐上船,船夫摇着橹,小船缓缓前行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,倒映着岸边的房屋和绿树。河上有一座座古老的石桥,桥身布满了岁月的痕迹。从桥下穿过时,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。
  走过三元坊,那高大的牌坊承载着古时对学子的期望。古戏台前,能想象出曾经的热闹场景,戏子在台上咿呀吟唱,台下观众如痴如醉。在丁聪漫画馆里,一幅幅生动的漫画展现着生活的百态与智慧。而金山农民画村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,色彩鲜艳的画作传递着农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。
  在古镇的小巷中穿梭,偶尔能闻到从街边小吃摊传来的阵阵香气。芡实糕的香甜、熏拉丝的独特味道,都让人垂涎欲滴。街边的茶馆里坐满了人,人们喝着茶,聊着天,享受着悠闲的时光。

阅读全文


  农历九月九日,为传统的重阳节。在古老的《易经》中,“六” 被定为阴数,“九” 被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所以叫重阳,也叫重九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,并且很早就开始庆祝这个节日。
 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样且充满浪漫色彩,通常包括出游赏景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。
  九九重阳,因为与 “久久” 同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,有着长久长寿的含义,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。重阳佳节,寓意深远,人们对这个节日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,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贺重阳、咏菊花的诗词佳作。
  如今的重阳节,被赋予了新的内涵。1989 年,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,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,使其成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。全国各机关、团体、街道,往往都会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,或临水嬉戏,或登山健体,让他们的身心都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;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,或为老人准备可口的饮食。

重阳节

  重阳节的起源

  九九重阳,早在春秋战国时的《楚词》中就已提及。屈原的《远游》里写道:“集重阳入帝宫兮,造旬始而观清都”。这里的 “重阳” 指的是天,并非节日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,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
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《九日闲居》诗序文中说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”。这里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。大概在魏晋时期,重阳日就有了饮酒、赏菊的习俗。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。
  到明代,九月重阳时,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,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,以畅秋志,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。

  重阳节的传说

 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,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。
  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有个瘟魔,只要它一出现,家家就有人病倒,天天有人丧命,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残害。
 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,他自己也因病差点丧命。病愈之后,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,决心出去访仙学艺,为民除掉瘟魔。恒景四处访师寻道,走遍各地的名山高士,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,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。恒景不畏艰险,不惧路途遥远,在仙鹤的指引下,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,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。仙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,收留了他,并教给他降妖剑术,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。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,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。
  这一天,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:“明天是九月初九,瘟魔又要出来作恶,你本领已经学成,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。”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、一盅菊花酒,并密授避邪用法,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。
  恒景回到家乡,在九月初九的早晨,按照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,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、一盅菊花酒,做好了降魔的准备。中午时分,随着几声怪叫,瘟魔冲出汝河,但瘟魔刚扑到山下,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,便戛然止步,脸色突变。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,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在剑下。从此,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。梁人吴均在他的《续齐谐记》一书中曾有此记载。
  后来,人们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。另外,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,双九寓意生命长久、健康长寿,所以后来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