踏入枫泾古镇,仿佛踏入了一幅被岁月沉淀的江南水乡画卷。

上海枫泾古镇

  刚到古镇入口,一座古朴的牌坊映入眼帘,上面镌刻的 “枫泾” 二字,透着历史的韵味。沿着青石板路前行,脚下的石板在岁月的打磨下光滑而富有质感。路的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,黛瓦白墙的建筑错落有致,木制的门窗散发着古朴的气息。
  古镇的水是其灵魂所在。河道蜿蜒,河水清澈,一艘艘乌篷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。坐上船,船夫摇着橹,小船缓缓前行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,倒映着岸边的房屋和绿树。河上有一座座古老的石桥,桥身布满了岁月的痕迹。从桥下穿过时,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。
  走过三元坊,那高大的牌坊承载着古时对学子的期望。古戏台前,能想象出曾经的热闹场景,戏子在台上咿呀吟唱,台下观众如痴如醉。在丁聪漫画馆里,一幅幅生动的漫画展现着生活的百态与智慧。而金山农民画村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,色彩鲜艳的画作传递着农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。
  在古镇的小巷中穿梭,偶尔能闻到从街边小吃摊传来的阵阵香气。芡实糕的香甜、熏拉丝的独特味道,都让人垂涎欲滴。街边的茶馆里坐满了人,人们喝着茶,聊着天,享受着悠闲的时光。

阅读全文


  农历九月九日,为传统的重阳节。在古老的《易经》中,“六” 被定为阴数,“九” 被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所以叫重阳,也叫重九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,并且很早就开始庆祝这个节日。
 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样且充满浪漫色彩,通常包括出游赏景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。
  九九重阳,因为与 “久久” 同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,有着长久长寿的含义,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。重阳佳节,寓意深远,人们对这个节日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,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贺重阳、咏菊花的诗词佳作。
  如今的重阳节,被赋予了新的内涵。1989 年,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,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,使其成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。全国各机关、团体、街道,往往都会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,或临水嬉戏,或登山健体,让他们的身心都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;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,或为老人准备可口的饮食。

重阳节

  重阳节的起源

  九九重阳,早在春秋战国时的《楚词》中就已提及。屈原的《远游》里写道:“集重阳入帝宫兮,造旬始而观清都”。这里的 “重阳” 指的是天,并非节日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,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
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《九日闲居》诗序文中说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”。这里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。大概在魏晋时期,重阳日就有了饮酒、赏菊的习俗。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。
  到明代,九月重阳时,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,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,以畅秋志,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。

  重阳节的传说

 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,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。
  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有个瘟魔,只要它一出现,家家就有人病倒,天天有人丧命,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残害。
 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,他自己也因病差点丧命。病愈之后,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,决心出去访仙学艺,为民除掉瘟魔。恒景四处访师寻道,走遍各地的名山高士,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,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。恒景不畏艰险,不惧路途遥远,在仙鹤的指引下,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,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。仙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,收留了他,并教给他降妖剑术,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。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,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。
  这一天,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:“明天是九月初九,瘟魔又要出来作恶,你本领已经学成,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。”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、一盅菊花酒,并密授避邪用法,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。
  恒景回到家乡,在九月初九的早晨,按照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,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、一盅菊花酒,做好了降魔的准备。中午时分,随着几声怪叫,瘟魔冲出汝河,但瘟魔刚扑到山下,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,便戛然止步,脸色突变。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,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在剑下。从此,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。梁人吴均在他的《续齐谐记》一书中曾有此记载。
  后来,人们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。另外,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,双九寓意生命长久、健康长寿,所以后来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。


腹中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:

  【原文】黄帝问曰:有病心腹满,旦食则不能暮食,此为何病?
  【翻译】黄帝问道: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,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,这是什麽病呢?

  【原文】岐伯对曰:名为鼓胀。
  【翻译】岐伯回答说:这叫鼓胀病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治之奈何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如何治疗呢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治之以鸡矢醴,一剂知,二剂已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可用鸡失醴来治疗,一刺就能见效,两济病就好了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其时有复发者何也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为什麽呢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此饮食不节,故时有病也。虽然其病且已,时故当病,气聚于腹也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这是因为饮食不注意,所以病有时复发。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,而又复伤于饮食,使邪气复聚于腹中,因此鼓胀就会再发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有病胸胁支满者,妨于食,病至则先闻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支清,目眩,时时前后血,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有一种胸胁满的病,妨碍饮食,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,鼻流清涕,先唾血,四肢清冷,头目眩晕,时常大小便出血,这种病叫什麽名字?是什麽原因引起的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病名血枯。此得之年少时,有所大脱血:若醉入房中,气竭肝伤,故月事衰少不来也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,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的失血病,使内脏有所损伤,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,使肾气竭,肝血伤,所以月经闭止而不来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治之奈何?复以何术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怎样治疗呢?要用什麽方法使其恢复?**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以四乌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,丸以雀卵,大如小豆,以五丸为后饭,饮以鲍鱼汁,利肠中及伤肝也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用四份乌贼骨,一份藘菇,二药混合,以雀卵为丸,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,每次服五丸,饭前服药,饮以鲍鱼汁。这个方法可以通利肠道,补益损伤的肝脏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此为何病?可治不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病有少腹坚硬盛满,上下左右都有根蒂,这是什麽病呢?可以治疗吗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病名曰伏梁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病的名字叫伏梁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伏梁何因而得之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伏梁由于什么引起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裹大脓血,居肠胃之外,不可治,治之每切,按之致死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小腹部裹藏着大量脓血,居于肠胃之外,不可能治愈的。在诊治时,不宜重按,每因重按而致死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何以然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为什麽会这样呢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此下则因阴,必下脓血,上则迫胃脘,生鬲,侠胃脘内痈,此久病也,难治。居齐上为逆,居齐下为从,勿动亟夺,论在《刺法》中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;此下为小腹及二阴,按摩则使脓血下出;此上是胃脘部,按摩则上迫胃脘,能使横膈与胃脘之间发生痈此为根深蒂固的久病,故难治疗。一般地说,这种病生在脐上的为逆症,生在脐下的为顺症,切不可急切按摩,以使其下夺。关于本病的治法,在《刺法》中有所论述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人有身体髀股(骨行)皆肿,环齐而痛,是为何病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有人身体髀、股等部位都发肿,且环绕脐部疼痛,这是什麽病呢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病名伏梁,此风根也。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,肓之原在齐下,故环齐而痛也,不可动之,动之为水溺涩之?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病的名字叫伏梁,这是由于宿受风寒所致。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,肓的根源在脐下气海,所以绕脐而痛。这种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,如果误用攻下,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夫子数言热中消中,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,石药发瘨,芳草发狂。夫热中消中者,皆富贵人也,今禁高梁,是不合其心,禁芳草石药,是病不愈,愿闻其说。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先生屡次说患热中、消中病的,不能吃肥甘厚,也不能吃芳香药草和金石药,因为金石药物能使人法癫,芳草药物能使人发狂。患热中、消中病的,多是富贵之人,现在如禁止他们吃肥甘厚味,则不适合他们的心理,不使用芳草石药,又治不好他们的病,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?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。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夫芳草之气美,石药之气悍,二者其气急疾坚劲,故非缓心和人,不可以服此二者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芳草之气多香窜,石药之气多猛悍,这两类药物的性能都是疾坚劲的,若非性情和缓的人,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不可以服此二者,何以然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,是什麽道理呢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夫热气慓悍,药气亦然,二者相遇,恐内伤脾,脾者土也而恶木,服此药者,至甲乙日更论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内热,热气本身是剽悍的,药物的性能也是这样,两者遇在一起,恐怕会损伤人的脾气,脾属木而恶土,所以服用这类药物,在甲日和已日肝木主令时,病情就会更加严重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善。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,此为何病?何以得之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好。有人患膺肿颈痛,胸满腹胀,这是什麽病呢?是什麽原因引起的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名厥逆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病名叫厥逆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治之奈何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怎样治疗呢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灸之则瘖,石之则狂,须其气并,乃可治也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,用针刺就会发狂,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合,才能进行治疗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何以然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为什麽呢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阳气重上,有余于上,灸之则阳气入阴,入则瘖,石之则阳气虚,虚则狂;须其气并而治之,可使全也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上本为阳,阳气又逆于上,重阳在上,则有余于上,若再用灸法,是以火济火,阳极乘阴,阴不能上承,故发生失音;若用砭石针刺,阳气随刺外泄则虚,神失其守,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证;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,阴气从下上升,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,才可以获得痊愈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善。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好。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?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身有病而无邪脉也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,但不见有病脉,就可以诊为妊娠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?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麽原因呢?**

  【原文】岐伯曰:病热者,阳脉也,以三阳之动也,人迎一盛少阳,二盛太阳,三盛阳明,入阴也。夫阳入于阴,故病在头与腹,乃(月真)胀而头痛也。
  【翻译】岐伯说:阳脉是主热证的,外感发热是三阳受邪,故三阳脉动甚。若人迎一倍于寸口,是病在太阳;大三倍于寸口,是病在阳明。三阳既毕,则传入于三阴。病在三阳,则发热头痛,今传入于三阴,故又出现腹部胀满,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。

  【原文】帝曰:善。
  【翻译】黄帝说:好。